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品德高尚的女子在困境中的心理挣扎,以及君子对世事的忧虑。全诗用简单自然的比喻,表达了人在面对道德选择时的犹豫和无奈。
前两句用"行露"(路上的露水)和"履霜"(踩到霜)比喻生活中隐藏的危险和道德考验,说明品德高尚的人需要时刻警惕外界诱惑。就像现代人走在湿滑的路上要小心一样,诗中提醒人们处世要谨慎。
中间两句写年终时节,独居的人心中充满忧虑。这里传递了一种孤独感和对未来的迷茫,就像现代人在年底总结时容易产生的焦虑情绪。
后面四句用渡河作比喻:明明有船桨(方舟有楫),河水也不深(亦可杭),却站在河边犹豫不决。这生动表现了人面对选择时的矛盾心理——虽然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在眼前,却因为种种顾虑而不敢行动。就像我们生活中常遇到的"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的情况。
全诗的魅力在于用日常景象(露水、霜、河流)来隐喻人生困境,把抽象的道德抉择变得具体可感。它告诉我们:保持高尚品德需要时刻警惕,而面对选择时的犹豫也是人之常情。这种对人性弱点的理解和包容,让诗歌历经千年依然能引起共鸣。
陈基
陈基(1314-1370),字敬初,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寓居吴中凤凰山河阳里(今属张家港市)。元末江南著名文人,受业于当时著名学者黄溍。元末大乱,群雄纷起,割据于吴地的张士诚闻其名,召为江浙右司员外郎,参其军事,张士诚称王,授内史之职,后迁学士院学士。军旅倥偬,飞书走檄多出其手。朱元璋平吴,爱其才,召之参与《元史》的纂修工作,书成后赐金而还,卒于常熟河阳里寓所。陈基能文善书,写的诗也有不少是反映张士诚起义军生活。明史有传。著有《夷白斋稿》35卷,内诗1卷,文24卷,又外集诗、文各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