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远行客人在秋天清晨登上甘露寺楼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简洁的画面传递出深沉的羁旅之愁。
开头两句点明地点和人物:这里是古代秦国和吴国交界处(今江苏镇江一带),一位孤独的旅人独自来游。用"秦吴相接"这种历史地理概念,暗示此地具有特殊意义,而"远客独游"立刻营造出孤寂氛围。
中间四句用四个精巧的镜头展现晨景:深秋时节北斗星的斗柄已经转向(说明夜长昼短),破晓时分银河渐渐隐没(暗示天色将明)。战马在残月下的营垒旁嘶鸣,大雁飞向阳光照耀的沙洲。这些意象都带着秋晨的凉意,马嘶雁飞更添动态感,但"残月""秋尽"等词又透出萧瑟。
最后两句是情感爆发点:向北望去,长江水滚滚流淌,那连绵不断的波浪就像诗人心中化不开的愁绪。这里用具体的江水比喻抽象的愁思,让无形的情绪变得可见可感,一个"悠悠"既写江水绵长,又写愁绪难消。
全诗妙在把孤独的旅行、清冷的秋晨、战争的痕迹(马嘶垒)和永恒的江水融为一体,最终都汇成那个站在高楼远眺的游子心头的波浪。不用直接说"我很愁",但每个景物都在替诗人诉说愁绪,这就是古典诗词"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魅力。
释善珍
释善珍(一一九四~一二七七《续补高僧传》作生绍兴甲寅,卒嘉定丁丑,误提前了一个甲子),字藏叟,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东)人,俗姓吕。年十三落发,十六游方,至杭,受具足戒。谒妙峰善公于灵隐,入室悟旨。历住里之光孝、承天,安吉之思溪圆觉、福之雪峰等寺。后诏移四明之育王、临安之径山。端宗景炎二年五月示寂,年八十四。有《藏叟摘稿》二卷。事见《补续高僧传》卷一一、《续灯正统》卷一一。释善珍诗,以日本宽文十二年藤田六兵卫刊本(藏日本内阁文库)为底本,编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