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兵兴京师乏食民部尚书曹公德基出使三吴因纪其事

东南寔天府,岁漕三百万。
龙城积红腐,虎士班白粲。
焉知十五年,不解戎马乱。
采稆以为食,屯集成背叛。
至今两河地,僵尸作京观。
诸侯土贡绝,君忧切宵旱。
尚书出宣旨,跋涉非所惮。
国无九年蓄,志士常切叹。
空山独病卧,无书托飞翰。
中宵望使星,迢迢阻河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年代百姓的苦难和一位官员为国奔走的担当,用平实的语言传递了深刻的社会关怀。

开篇用"东南天府"的富庶反衬现实惨状——原本每年三百万粮食的漕运要道,如今因战乱中断十五年。粮仓里的米腐烂发红(龙城红腐),士兵们却只能吃粗劣的白米(虎士白粲),百姓靠捡野谷(采稆)充饥,最终引发暴乱(屯集背叛)。"僵尸作京观"这个触目惊心的画面,直白展现了战争把尸体堆成景观的惨烈。

中间转向官员视角:地方进贡断绝让君王忧心如焚(君忧宵旱),曹尚书不辞辛劳跋涉筹粮(跋涉非惮)。"国无九年蓄"借用古训,暗示国家储备空虚的危机,爱国志士只能空叹息。

结尾突然转为诗人自述:自己病卧空山无法写信(无书飞翰),深夜遥望使者星辰(中宵使星),就像隔着银河般遥远(阻河汉)。这个私人化镜头巧妙收束,让宏大的家国叙事有了细腻的情感落点。

全诗像用白描手法拍摄的纪录片:腐烂的粮食、暴动的饥民、堆积的尸体、奔波的官员、病榻上的诗人,每个画面都传递着"乱世中人"的生存状态。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无力感——百姓无力求生,志士无力救国,诗人无力相助,唯有银河见证着这一切苦难。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