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诗(六首。永乐五年)
自古寺人职,司阍供洒扫。
秦汉始挠政,国本亦枯槁。
唐初任犹轻,高贵在天宝。
沦胥宣懿间,神器由颠倒。
门生诋天子,尊重压元老。
社稷遂已墟,群阉那自保。
全忠不堪忿,歼殒何草草。
嗟哉太宗业,家奴坏王道。
后世宜鉴之,虑患防须早。
秦汉始挠政,国本亦枯槁。
唐初任犹轻,高贵在天宝。
沦胥宣懿间,神器由颠倒。
门生诋天子,尊重压元老。
社稷遂已墟,群阉那自保。
全忠不堪忿,歼殒何草草。
嗟哉太宗业,家奴坏王道。
后世宜鉴之,虑患防须早。
现代解析
这首诗主要通过回顾历史,探讨了君主身边的近侍和大臣们如何影响国家的命运。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背景与开头
诗的开头提到了“自古寺人职”,这里的“寺人”是指古代宫廷里的侍从或太监。接下来,“司阍供洒扫”说明这些侍从的主要职责是打扫和看门。这种描述是基于古代的一种传统制度。历史变迁
从“秦汉始挠政,国本亦枯槁”开始,诗中描述了从秦汉时期开始,皇权的制度逐渐变得混乱(“挠政”指政策混乱,“国本亦枯槁”形容国家基础衰弱)。然后,到了唐朝初期,虽然情况有所好转(“唐初任犹轻”),但到了天宝年间,又变得不稳定(“高贵在天宝”暗示权力又集中了)。宫廷斗争
诗中的“沦胥宣懿间”描述了从宣帝到懿宗的时期,这段时间内国家内部出现了很多权力斗争(“沦胥”指逐渐陷入混乱)。接着,“神器由颠倒”指出权力的转移变得非常随意,导致国家治理出现混乱。太监与大臣之间的冲突
“门生诋天子,尊重压元老”描述了太监与大臣之间的矛盾。这里,“门生诋天子”说明太监(门生)对天子(皇帝)提出了不好的评价或攻击(“诋”意为攻击),而“尊重压元老”则表示太监对朝廷中的老臣(元老)施加了压力。政权的崩溃
“社稷遂已墟,群阉那自保”中,“社稷”代表国家,“墟”表示荒废,这里意味着国家已经衰败,太监们也难以自保。这反映了国家权力被滥用和腐败导致的最终崩溃。全忠的悲剧
“全忠不堪忿,歼殒何草草”提到了全忠,这里可能是指某个忠诚的大臣,他无法忍受太监们的挑衅,最终被粗暴地铲除。结论
最后,“嗟哉太宗业,家奴坏王道。后世宜鉴之,虑患防须早”指出,唐代太宗时期的功绩被家奴(太监)破坏了,建议后世要引以为戒,提前防范可能出现的问题。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上宫廷斗争和权力更迭的描述,警示人们要警惕内部纷争和腐败,以免导致国家的衰败和灭亡。它强调了保持权力稳定和预防隐患的重要性。朱高煦
朱高煦(xù)(1380年-1426年),明成祖朱棣次子,明仁宗朱高炽同母弟,徐皇后所生。朱高煦最初被封为高阳郡王,后随父亲起兵靖难,累立战功。成祖即位后,封为汉王,藩国云南。他却一直留居南京,不肯就藩,多次谋取太子之位,纵使私兵劫掠,僣用乘舆器物。永乐十五年(1417年),被强令就藩乐安州,但仍不悔改。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继位,朱高煦起兵造反,却在宣宗亲征后投降,被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内。后与诸子相继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