鹫峰

碧岫岧峣若画图,何年西竺到西湖。
猿声带月离仙国,鳌背移山入帝都。
松撼翠涛双涧冷,桂飘金雨一亭孤。
却疑舞鹫随风去,欲把云关锁得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宛如仙境的奇峰,充满了神话色彩和生动的画面感。

首联(前两句)直接点题:青翠的山峰高耸入云,美得像画一样,不知是何年从印度(西竺)飞到了杭州西湖。这里用夸张的想象,把山峰比作从天而降的仙山,增添了神秘感。

颔联(三四句)继续发挥想象:猿猴的叫声仿佛带着月光,离开了仙境;而山峰像是巨鳌驮着仙山移到了人间帝都。这两句用“猿声”“鳌背”的意象,把静景写活,让山峰显得灵动而富有传奇色彩。

颈联(五六句)转向具体景色的刻画:松树摇曳如绿色的波涛,山涧透着凉意;桂花飘落像金色的雨,而山中的亭子显得孤独清幽。这里用“翠涛”“金雨”的比喻,让景色既壮丽又细腻,同时“一亭孤”又带出一丝寂寥之感。

尾联(最后两句)收束全诗:诗人怀疑山峰上的鹫鸟(一种神鸟)已随风飞走,而云雾缭绕的山门是否还能锁住这片仙境?以疑问作结,留下余韵,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仙山美景的留恋和怅惘。

整体来看,这首诗用瑰丽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把一座山峰写得既像仙境又似人间,既有壮阔的松涛桂雨,又有孤独的亭台云雾,展现出一种既向往仙境又感叹人间无常的复杂情感。语言优美,画面感极强,读来仿佛身临其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