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篇
凉风日夕至,商候凄以清。
逶迤起原陆,散漫薄檐楹。
噫气忽奋激,呼吸相斗争。
捲地泻奔涛,撼空轰怒霆。
如驰昆阳骑,若溃淮淝兵。
云雾为之晦,山岳若就倾。
岂伊长养节,遂与肃杀并。
草木自黄落,鸿雁复南征。
顾兹动植微,感触如有情。
起坐待明月,援琴写秋声。
逶迤起原陆,散漫薄檐楹。
噫气忽奋激,呼吸相斗争。
捲地泻奔涛,撼空轰怒霆。
如驰昆阳骑,若溃淮淝兵。
云雾为之晦,山岳若就倾。
岂伊长养节,遂与肃杀并。
草木自黄落,鸿雁复南征。
顾兹动植微,感触如有情。
起坐待明月,援琴写秋声。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凉风篇》用生动的画面感,描写了秋风从温柔到狂暴的变化过程,以及它给自然万物带来的影响。全诗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前六句):秋风初起时的温柔与渐变 诗人先写凉风在傍晚悄悄到来,带着秋天特有的清爽。风刚开始是轻柔的,从原野上蜿蜒而来,轻轻掠过屋檐。但很快风力加大,变成急促的呼吸般互相冲撞的气流。这里用"噫气"(打嗝般的突然气流)和"呼吸斗争"的拟人化描写,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风势的变化。
第二层(中间六句):狂风肆虐的震撼场面 接着风力升级成暴烈状态,诗人用了一连串夸张的比喻:像洪水奔涌、像雷霆炸响、像古代昆阳之战中万马奔腾的声势、又像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里溃败的军队。狂风让天地变色,云雾昏暗,连山岳都像要被吹倒。这些比喻把无形的风写得极具冲击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狂风的力量。
第三层(最后六句):秋风背后的自然规律与人生感悟 诗人笔锋一转,思考这狂风不仅仅是单纯的破坏——它其实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既是滋养万物的"长养"力量,也是让草木凋零的"肃杀"力量。看着草木枯黄、大雁南飞,诗人觉得连这些微小的动植物似乎也懂得秋风的深意。最后他坐下来等待明月,用琴声来记录秋天的声音,表现出一种顺应自然、在变化中寻找美感的豁达心态。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动态描写极具层次感,从微风到狂风的过渡就像快镜头慢放,让读者清晰看到风的变化过程。 2. 比喻新鲜又贴切,把抽象的风声比作古代著名战役的声响,既有历史厚重感又通俗易懂。 3. 结尾的转折很巧妙,不单纯写风景,而是通过秋风思考生命轮回的道理,但又不直接说教,而是用"弹琴记录秋声"这样富有诗意的行为来表达。
曾棨
曾棨(1372-1432) 字子棨,号西墅,江西永丰人。明永乐二年状元,人称“江西才子”。其为人如泉涌,廷对两万言不打草稿。曾出任《永乐大典》编纂。曾棨工书法,草书雄放,有晋人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