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
潇洒不羁飘荡江湖十多个春秋,没有一天不在酒杯前徘徊逗留。
潇洒:形容人的超逸脱俗。十过秋:十多年。杜牧自文宗大和二年(828)十月佐沈传师江西幕,转宣城,又转淮南牛僧孺幕;一度升为监察御史,不久移疾分司东都,后又到宣州崔郸幕,至内升左补阙的开成三年(838)冬,首尾共十一年。迟留:即滞留,有流连、耽搁之意。
谢公城畔(pàn)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谢公城边被溪水声响惊醒酣梦,苏小门前的柳枝常常拂过我头。
谢公城:指宣城。因南齐谢脁曾作宣城太守,留有谢公楼、谢公亭等多处古迹,故称。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jīn)韵(yùn)一生休。
天下的山川景物到底哪里最好,几人怀抱这般情韵一生就罢休?
云山:泛指山川秀色。襟韵:指人的情怀风度。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cuō)跎(tuó)访旧游。
尘世中人挂冠归去原是平常事,终于将蹉跎了的光阴来寻访旧游。
尘冠挂却:辞官不做。闲事:等闲之事,平常的事。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潇洒不羁飘荡江湖十多个春秋,没有一天不在酒杯前徘徊逗留。
谢公城边被溪水声响惊醒酣梦,苏小门前的柳枝常常拂过我头。
天下的山川景物到底哪里最好,几人怀抱这般情韵一生就罢休?
尘世中人挂冠归去原是平常事,终于将蹉跎了的光阴来寻访旧游。
注释
潇洒:形容人的超逸脱俗。十过秋:十多年。杜牧自文宗大和二年(828)十月佐沈传师江西幕,转宣城,又转淮南牛僧孺幕;一度升为监察御史,不久移疾分司东都,后又到宣州崔郸幕,至内升左补阙的开成三年(838)冬,首尾共十一年。
迟留:即滞留,有流连、耽搁之意。
谢公城:指宣城。因南齐谢脁曾作宣城太守,留有谢公楼、谢公亭等多处古迹,故称。
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
云山:泛指山川秀色。
襟韵:指人的情怀风度。
尘冠挂却:辞官不做。闲事:等闲之事,平常的事。
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
创作背景
此诗是开成四年(839)所作,时杜牧三十七岁。杜牧于开成三年在宣州幕中,是年冬,内升左补阙、史馆修撰,次年(即开成四年)春初,赴京供职,离宣州时作此诗。
赏析
这是一首述怀诗,展示了诗人矛盾的内心世界,笔墨洒脱而感慨深沉。
诗人自大和二年(828)十月来到江西,后转宣城。以后,辗转漂泊于扬州、洛阳、宣城各地。首尾共历经十一年。此诗首联即以“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概括了这一段生活。”潇洒江湖”,无拘无束,风韵飘逸;终日为醉乡之客,则于放浪形骸中见愁闷之情。行止风流,内心愁苦,正是诗人的真实写照。
颔联承首联之意,再次点染。“谢公城畔溪惊梦”,接“酒杯”句。每日无事,携酒行游于宣城郊野,观山望水,自得其乐;自斟自饮,不觉醉倒溪边。此句中“惊梦”一词很妙,写出了诗人大醉初醒,不知身在何处的情态。而梦中之惊,耐人寻味:或许,他在醉梦中与亲故旧友重逢,一觉醒来却独枕溪流。或许,在梦境中他仗剑行侠,英雄豪迈,醒来却发现自身依旧是落魄江湖的一介书生。溪畔惊梦,情境皆佳。“苏小门前柳拂头”,写诗人“潇洒江湖”的另一面。妓馆歌楼多涉秾艳轻绮之笔,而诗人仅仅用“门前柳拂头”暗示出流连花柳之意,处理得很含蓄,不伤全诗清朗之调。
颈联转为感慨生平,反映出诗人虽然过着诗酒风流的生活,但并不甘心终老于此。“千里云山何处好”表面上是寻访山川之胜,其实正是这声对苍茫云山发出的喝问,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咤叱风云、指点江山的襟怀抱负。紧接着,诗人又转过来对着茫茫人世发问:“几人襟韵一生休?”世上有几人能有如此襟韵,难道我的一生就这样罢了不成,把诗人不得不浪迹江湖的愤慨、不甘于虚度此生的愿望倾吐一尽。这两问,问得豪迈,问得沉痛,问得有气魄,如高天惊雷,滚滚而下,一扫方才悠然低回之韵。
尾联收合全诗,点明“赴官上京”之意。面对现实中平庸无聊的官吏生活,诗人萌出“尘冠挂却”的念头。他把辞宫归去说得很平常,“闲事”而已;事实上,这件“闲事”也难以做到,“终把蹉跎访旧游”,诗人不得不赴京上任,再次把光阴虚掷——回虚前联。此联言辞之间,流露出归隐与人世的内心矛盾。
这首诗起、承、转、合,层次分明,把这位落魄诗人的胸襟间事渐次说尽。其中既有风流倜傥之韵,又有豪宕雄浑之气。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表达了他从宣城调任京城时的复杂心情。全诗语言平实,情感真挚,既有对过往生活的留恋,也有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奈。
首联“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直接点出诗人在宣城十年自由洒脱的生活。他每天与酒为伴,流连忘返,这种生活让他感到惬意。这里的“潇洒”不是装酷,而是形容无拘无束的状态,“迟留”就是舍不得离开的意思。
颔联“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用两个具体场景勾起回忆。谢公城边的溪水声曾惊醒他的梦,苏小小门前的柳枝轻拂过他的头。这两个画面一静一动,既有自然之美,又暗含风流往事,说明宣城给他留下了许多美好记忆。
颈联“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笔锋一转,开始思考人生。诗人望着远方云雾缭绕的群山,不禁自问:哪里才是最好的归宿?这世上又有几个人能真正按照自己的意愿过完一生呢?这两句透露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现实束缚的感慨。
尾联“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是全诗的情感落脚点。诗人知道辞官归隐这种闲适生活只是想想而已,最终恐怕还是要虚度光阴,只能计划着将来再回来重游故地。这里的“蹉跎”用得特别妙,既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又暗含对自己可能碌碌无为的担忧。
整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的真实。诗人没有故作豪言壮语,而是诚实地写出了一个小官员面对工作调动时的心情:舍不得熟悉的环境,对未来既期待又忐忑,明知理想难以实现却还保留一丝念想。这种纠结和矛盾,现代人在面对工作变动时也常常会有,所以特别容易引起共鸣。
诗中“酒杯无日不迟留”“柳拂头”这些细节描写,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而“千里云山”“尘冠挂却”的对比,又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杜牧用最生活化的语言,写出了最普遍的人生感慨,这正是这首诗历经千年依然动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