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晚晴池上作

雨歇南山积翠明,淡云消尽远天晴。
漪涟不动秋塘静,独拄寒筇绕岸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雨初晴的傍晚,诗人在池塘边漫步的宁静画面。

前两句写雨后的山色:"雨停了,南山上堆积的翠绿色显得格外鲜明,淡淡的云彩完全消散,远处的天空一片晴朗。"这里用"积翠明"这个生动的说法,把雨后山林青翠欲滴的感觉写活了,就像绿色都堆积在山间一样。

后两句转到池塘边的景象:"池塘的水面连一丝波纹都没有,秋天的池塘安静极了,我独自拄着竹杖沿着岸边散步。"这里"漪涟不动"四个字特别传神,把水面平静如镜的状态写得如在眼前。"寒筇"指竹杖,一个"寒"字悄悄带出了秋天的凉意。

整首诗最妙的地方在于: 1. 动静结合 - 山色明亮是"动"的视觉,池塘平静是"静"的画面,形成巧妙对比 2. 色彩搭配 - 青翠的山色和晴朗的蓝天,构成清新的色彩组合 3. 意境营造 - 通过"独行"这个细节,让读者感受到诗人享受独处的闲适心境

就像用文字画了一幅水墨画,有远山、晴空、静水,还有一位拄杖独行的诗人,让人读着读着就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雨后秋天的清爽和宁静。

寇准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