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诸友游杨氏池上呼王隐居小饮晚登书台 其二

台山如招人,突兀城南隅。
我来有佳兴,不辞石磴纡。
步穷孤绝顶,局局万丈馀。
永怀旧刺史,儒冠此研书。
竟以印绶归,荣光烛乡闾。
世事几反覆,百年等须臾。
地闲芳草积,树暗怪禽呼。
空留好书名,永与此山俱(以上《颐堂文集》卷三)。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朋友游览杨氏池畔、登书台的经历,并借景抒怀,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先贤的追思。

开头四句写登山之乐:书台山像在招手邀请游人,它高耸在城南一角。诗人兴致勃勃,不嫌山路曲折,坚持攀登。这里用拟人手法(山“招人”)和动作描写(“不辞石磴纡”),传递出轻松愉悦的游山心情。

中间六句转入怀古:登上绝顶后,诗人想起曾在此读书的旧刺史(地方官)。这位官员最终辞官归乡,荣耀了家乡,但百年间世事变迁如白驹过隙。通过对比“荣光烛乡闾”和“世事几反覆”,凸显功名利禄的短暂无常。

最后四句以景作结:如今这里只剩荒草萋萋、怪鸟啼鸣,但先贤的好名声永远与青山同在。“芳草”“怪禽”的幽寂景象与“好书名”的永恒形成反差,传递出“物质易逝,精神长存”的哲理。

全诗亮点在于:把一次普通登山写得层次丰富——从登山时的轻松,到山顶的怀古,最后升华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诗人用“山招人”“怪禽呼”等生动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而“百年须臾”“好书名永存”的感悟,又能引发普遍共鸣,提醒人们珍惜当下、追求真正有价值的事物。

王灼

王灼,字晦叔,号颐堂,四川遂宁人。生卒年不详,据考证可能生于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前后,享年约八十岁。据有关史料记载,其著作现存《颐堂先生文集》和《碧鸡漫志》各五卷,《颐堂词》和《糖霜谱》各一卷,另有佚文十二篇。其成就巨大,被后人誉为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音乐家。王灼的著述涉及诸多领域,在我国文学、音乐、戏曲和科技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