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蟋蟀(促织)为描写对象,通过对比不同季节中蟋蟀的行为变化,暗含了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讽刺。
前两句"炎夏居壁根,凉秋噪篱侧"描绘了蟋蟀的季节性特征:夏天躲在墙角避暑,秋天却在篱笆边大声鸣叫。这里用蟋蟀的行为变化暗示某些人随着环境改变而表现不同的特点。
中间两句"安得懒妇名,岂其旷乃职"是讽刺:蟋蟀凭什么被称为"懒妇"(古代俗称)?它明明没有偷懒不干活。这里借蟋蟀的鸣叫声(古人认为像织布声)来反讽那些随意给人贴标签的行为。
最后两句"不念作茧劳,徒能促人织"是核心讽刺:蟋蟀自己不用像蚕一样辛苦吐丝作茧(指真正的劳动),却只会用叫声催促别人织布。这实际上是在讽刺那些自己不劳动,只会催促别人干活的人。
全诗妙在借蟋蟀说人事,用昆虫的特性来映射人类社会中的懒汉和监工形象,语言通俗但寓意深刻。通过蟋蟀的"只说不做",诗人委婉地批评了那些只会发号施令却不亲自参与劳动的人。
蒲寿宬
名或作寿晟、寿峸。宋末阿拉伯人。与弟蒲寿庚至泉州贸易。度宗咸淳间,知梅州。益、广二王航海至泉州,时寿庚为泉州守,闭城不纳。寿宬密谕寿庚纳款于元,遂于景炎元年同降元朝。有《心泉学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