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独悬天空的一轮圆月,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柔美。
绮逾依:(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夜空明月高悬,照耀着幽深寂静的山林。夜空中月光皎洁,群星稀疏。
未缺:指月圆。列宿:指众星。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当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的亲人们共同沐浴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独悬天空的一轮圆月,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
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柔美。
夜空明月高悬,照耀着幽深寂静的山林。夜空中月光皎洁,群星稀疏。
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当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的亲人们共同沐浴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中。
注释
梁武帝诗:“慅慅孤月帷。”
何逊诗:“寒江复寂寥。”庾肩吾诗:“高楼开夜扉。”
《月赋》:“委照而吴业昌。”郊祀歌:“月穆穆以金波。”
《六韬》:“纣时以绮为席。”邹阳《酒赋》:“绡绮为席。”“绮逾依”:(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
《释名》:“月缺也,满则缺也。”陶弘景诗:“空山霜满高烟平。”"未缺“:指月圆。
《淮南子》:“高悬大镜。”《月赋》:“列宿掩缛,长河韬映。””列宿“:指众星。
何逊诗:“独守故园秋。”《杜臆》:松桂发,犹言松菊犹存。张正见诗:“松桂此真风。”
傅玄诗:“皎皎濯清辉。”《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结联本之。”胡应麟曰:杜有太巧类初唐者,如“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有太纤近晚唐者,如“雨深荒院菊,霜倒半池莲”。
赏析
全诗一直在写月,角度不断变化,意境开阔,但清冷寂廖,抒发了作者面对明月时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真切的思念。
首联从天上月、江上波到门上月光的闪动,视角不断转换,写出了一个活脱脱的生动传神的月亮。
颔联诗人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
颈联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接着诗人又仰望星空。
尾联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这是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
全诗意境宏大、清冷寂静,从天上写到地上,从江上写到屋里,从眼前写到山林,从身边写到万里之外。但无论怎么写月亮,写月光,都始终摆脱不了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感觉,作者远在他乡,根本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借月亮遥遥地寄托一种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既然无法团聚,才会有万里共清辉的愿望。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月夜江景图,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情的联想,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前四句写眼前实景:满月高悬在楼阁上空,月光洒在寒冷的江面,江水波动,仿佛推开了夜的帷幕。月光在水面跳跃,像碎金闪烁;照在席子上,连席子的花纹都显得更加清晰。这里用"金不定"形容月光在水面的动态美,"绮逾依"则突出月光让普通物件变得华美,展现月光的神奇魔力。
后四句转入联想:虽然月亮圆满无缺,但空山依然寂静;月亮高悬时,星星就显得稀疏。诗人由眼前明月想到万里之外的故乡——此刻故乡的松树和桂花应该也在月光下生长吧?虽然相隔万里,但我们共享着同一片月光。这里"未缺"与"空山静"形成巧妙对比,月亮虽圆却照不亮空山的寂寞;"高悬"与"列宿稀"则用星星的稀少衬托月光的明亮。最后两句是情感升华,通过"共清辉"把相隔万里的人和景联系在一起。
全诗最动人的是"万里共清辉"这个构思:虽然物理距离遥远,但月光成为连接诗人与故乡的情感纽带。这种"天涯共此时"的意境,让普通的月夜景象承载了深厚的思乡之情,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原来古人望月思乡的心情,和我们今天异乡打拼时看月亮的心情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