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图二十四首·喂蚕

蚕儿初饭时,桑叶如钱许。
扳条摘鹅黄。藉纸观蚁聚。
屋头草木长,窗下儿女语。
日长人颇閒,鍼线随织补。

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描述喂蚕过程的诗歌,语言生动,场景细腻,充满了乡村生活的气息。下面我将从诗歌的内容、语言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内容分析

诗歌描述了蚕儿刚刚进食桑叶的情景。蚕儿开始吃桑叶的时候,桑叶像钱币一样大。人们爬上枝条,摘取鹅黄色的嫩叶。在纸张上,可以看到像蚂蚁一样的蚕儿聚集在一起。屋外的草木生长茂盛,窗户下儿女们轻声细语,白天的时间似乎变得很长,人们有空闲的时间用来刺绣和编织。

二、语言分析

诗歌的语言通俗易懂,运用了生动的自然景象和形象的比喻。如“桑叶如钱许”用钱币比喻桑叶的大小,“扳条摘鹅黄”中的“鹅黄”形容嫩叶的色泽,“藉纸观蚁聚”则用蚂蚁比喻蚕儿的微小。这些生动的语言使得诗歌更加贴近自然和生活,也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三、表现手法分析

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喂蚕的场景。从蚕儿初食桑叶,到人们在屋头窗下的生活情景,诗歌都展现了一种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氛围。同时,诗歌也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如精心挑选桑叶、观察蚕儿的生长,都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关注和热爱。此外,诗歌还通过对比的手法,如“日长人颇闲”与之前的忙碌形成对比,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总的来说,这首诗歌通过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表现手法,展现了喂蚕的过程和乡村生活的场景。它通俗易懂,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宁静和美好,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楼璹

又名楼璹,字寿玉,又字国器。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生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楼异之子。以父任得官,初为婺州(今浙江金华)幕僚。绍兴三年(1133年)任於潜(今浙江省临安市)县令,深感农夫、蚕妇之辛苦,绘制《耕织图诗》45幅,反映江南农业情况。每图皆配以五言八句诗,书后附有作者孙楼洪的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