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写给一位叫张南溪的朋友,用轻松幽默的笔调描写了两个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人物画像 开头用"长鬣(长胡子)""幅巾(布头巾)""藜杖(藤木手杖)"勾勒出张南溪不修边幅的文人形象,说他虽然外表粗犷(气仇仇),但诗骨清奇。就像苏轼(老坡)的诗句能流传百世,杜甫(子美)的足迹遍布半个中国一样,都是在夸赞朋友的才华。
2. 自嘲与共鸣 诗人笑着说自己还在为生计奔波(为口累),没想到朋友也受困于现实(有羁愁)。这里用"自笑"带出文人共同的无奈——有才华却不得不面对生活压力,两人处境相似反而显得亲切。
3. 精神追求 最后两句形成强烈对比:现实中满眼都是世俗的尘土(暗指功名利禄),让人羞于同流合污;而梦里却执着地折下雪中梅花——用"梦拗"这个动作感极强的词,展现对高洁品格的坚守。梅花傲雪正是文人风骨的象征。
全诗妙在把沉重的主题写得举重若轻:用朋友的长胡子、自嘲打工等生活化描写冲淡愁绪,最后用"雪中折梅"的意象轻盈托起精神境界,既有烟火气又有超脱感,展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幽默与风骨。
萧立之
萧立之(一二○三~?)(生年据本集卷下《壬午元日试笔……》“年似渭滨人样子”、“记前壬午甫能冠”推定),原名立等,字斯立,号冰崖,宁都(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历知南城县,南昌推官,通判辰州。宋亡归隐。有《冰崖诗集》二十六卷,已佚。明弘治十八年九世孙敏辑刊《冰崖公诗拾遗》三卷。事见本集末附萧敏《识后》,明嘉靖《赣州府志》卷九有传。萧立之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弘治十八年刻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