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云洲老师

嘉定丙子斗插申,秋灰出管才半旬。
我来适值蒸暑节,烛龙吐燄扶桑滨。
炎官流汗走踯躅,金乌啄火焚空旻。
湿云拥岫呼不出,火云糊天挂赫日。
脑脂盖眼壮士眠,谁挽天河洗蒸郁。
友人万君家龙丘,追凉共作招提游。
入门指点到丈室,中有石壁清且幽。
半月泓澄锁寒绿,气象凄切涵清秋。
凛然便觉肌骨爽,恍疑石罅蟠蛟虬。
老师宴坐圆觉场,一笑对客双胡床。
雀芽新试蟹眼汤,未到舌本先生凉。
悬河倒流挥玉麈,果然惊出蛟龙舞。
须臾雾裹浮图尖,地墨天昏作风雨。
吻端造化转寒燠,约束商羊上天去。
云开月明众峰出,指向岩前石应语。
归来为乏琼瑶报,清梦安排几番到。
池角土花生碧草,逗晓檐前乾鹊噪。
我承佛敕为行词,可拜云洲老师号(同上书卷八五)。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炎炎夏日里,诗人与友人寻访高僧云洲老师,在清凉禅境中体验身心顿悟的奇妙经历。全诗用生动的画面对比和奇幻的想象,展现了佛法带来的精神清凉。

诗歌开头用夸张手法描写盛夏酷暑:太阳像喷火的巨龙(烛龙),云彩被烤得黏在天上(火云糊天),热得连壮汉都睁不开眼。这种燥热其实暗喻尘世烦恼,为后文遇见高僧的清凉境界作铺垫。

中间部分笔锋一转,描写禅院的清幽:石壁生寒、潭水凝碧,连空气都带着秋意。这里用了"凛然""恍疑"等词,突出身体感受的突变,就像突然从桑拿房走进空调房。高僧煮茶待客的细节(雀芽新试蟹眼汤)特别生动,"未到舌本先生凉"这句双关语,既说茶凉,更暗示佛法让人心静自然凉。

最精彩的是高僧施展神通的部分:挥动拂尘(玉麈)竟能呼风唤雨,雾笼佛塔、天地变色,就像龙王在布雨。这里用"吻端造化"形容高僧口诵真言就能改变气候,商羊(雨神鸟)听令飞天的想象充满神话色彩。风雨过后云开月明,连岩石都仿佛有了灵性,暗喻佛法点化万物。

结尾处诗人说回家后仍念念不忘,连做梦都回到禅院,最后俏皮地说自己奉佛旨写诗,要给高僧上尊号。这种轻松笔调把庄重的佛法体验写得亲切有趣,就像给朋友起外号般自然。

全诗妙在把炎夏遇高僧的体验,写成了一场从身体到心灵的"降温之旅"。用我们现代生活打比方:就像在40度高温天冲进冷饮店,老板请你喝冰镇薄荷茶,还顺手用魔法棒召来一阵凉风,让人从里到外透心凉。这种将现实感受与超现实想象结合的写法,既让人感受到禅修的玄妙,又保留了生活趣味。

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