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卢肇的作品,表达了他即将离开新安馆、返回家乡宜春时的复杂心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 身份与理想的矛盾
前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写自己在新安馆的生活状态。"东里郑乡"和"西家丘墙"用典故暗示自己既有儒家学者的身份(像郑玄一样治学),也曾像孔子弟子那样追随贤者。"芸台四部"指整理典籍的工作,"秘殿老郎"则表现他三年间默默无闻的官职生活。这些描写透露出他虽身处文化中心,却未能实现抱负的淡淡失落。
2. 对自由的向往
五六句用生动的自然意象表达内心渴望。"鸳鸾"是传说中高贵的鸟,这里比喻难以企及的理想;而"云鹤"代表隐士生活,说明他更向往山中无拘无束的日子。这种对比揭示了他对官场生活的疏离感。
3. 归隐的决心
最后两句直接表明态度:他要像古代隐士那样撑着黑色车盖(皂盖)回乡,并借用"许子将"的典故(东汉著名评论家),暗指当今朝廷没有真正识才之人。这里的"直谓"(直接说)显得尤为决绝,表明归隐不是逃避,而是对现实清醒认知后的主动选择。
全诗的魅力在于:
- 用"鸳鸾""云鹤"等意象将抽象情绪具象化
- 通过"添新学"与"学老郎"的对照,展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 结尾的归乡决定既洒脱又暗含无奈,引发读者对人生选择的思考
诗人没有直接抱怨怀才不遇,而是通过求学、为官、思归的人生片段,自然流露出知识份子在仕隐之间的典型心态,这种含蓄的表达反而更能引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