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兴化池亭送白二十二东归联句(此首又见张籍集)

东洛言归去,西园告别来。
白头青眼客,池上手中杯(度)。
离瑟殷勤奏,仙舟委曲回。
征轮今欲动,宾阁为谁开(禹锡)。
坐弄琉璃水,行登绿缛堆。
花低妆照影,萍散酒吹醅(居易)。
岸荫新抽竹,亭香欲变梅。
随游多笑傲,遇胜且裴回(籍)。
澄澈连天镜,潺湲出地雷。
林塘难共赏,鞍马莫相催(度)。
信及鱼还乐,机忘鸟不猜。
晚晴槐起露,新雨石添苔(禹锡)。
拟作云泥别,尤思顷刻陪。
歌停珠贯断,饮罢玉峰颓(居易)。
虽有逍遥志,其如磊落才。
会当重入用,此去肯悠哉(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几位诗人(裴度、刘禹锡、白居易、张籍)在宴会上接力创作的联句诗,主题是送别好友白居易(诗中称"白二十二")离开洛阳。全诗通过描写宴会场景和自然景物,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和对友人前程的祝福。

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1. 开篇点明送别主题(裴度写) 直接说明这是在西园为即将返回洛阳的白居易举办的送别宴,白发苍苍的诗人举杯相送。

2. 宴会欢乐场景(四人交替描写) - 音乐演奏、船只徘徊不忍离去(刘禹锡) - 描写宴会上的游乐:玩水、登山、赏花、饮酒(白居易) - 描写周围景色:新竹抽芽、梅香浮动,大家游玩谈笑(张籍) - 描写池塘美景像镜子般清澈,水流声如雷,但美景难留行人(裴度)

3. 借景抒情(刘禹锡、白居易) 通过鱼儿欢游、鸟儿不惊,表现宴会的和谐愉快;又用晚晴时的槐树露水、雨后石上青苔,暗示时间流逝,离别在即。

4. 结尾祝福(张籍) 虽然大家都向往逍遥生活,但像白居易这样有才华的人一定会被朝廷重新重用,此去不会悠闲太久。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四位大诗人联手创作,却浑然一体,展现唐代诗人的友谊与才华 2. 通过生动的宴会场景和细腻的自然描写,把离别之情写得含蓄动人 3. 最后对友人的祝福积极向上,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 4. 用"云泥之别"比喻地位悬殊却友情深厚,用"玉峰颓"形容醉态,比喻新颖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摄的一场唐代送别宴会,让我们看到古人如何用诗歌表达友情,在美景美酒中寄托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裴度

晋国文忠公裴度(765年-839年4月21日),字中立,汉族,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裴度出身河东裴氏的东眷裴氏,为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进士。宪宗时累迁司封员外郎、中书舍人、御史中丞,支持宪宗削藩。裴度在文学上主张“不诡其词而词自丽,不异其理而理自新”,反对古文写作上追求奇诡。他对文士多所提掖,时人莫不敬重。晚年留守东都时,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借吟诗、饮酒、弹琴、书法以自娱自乐,为洛阳文事活动的中心人物。有文集二卷,《全唐文》及《全唐诗》等录其诗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