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题(1942年)

斜阳烟水望迢迢,行过南塘第几桥。
记得年时杨柳岸,有人双髻坐吹箫。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怀旧气息的黄昏场景,语言简单却情感细腻。

第一句"斜阳烟水望迢迢"像一幅水墨画:夕阳斜照,水面上飘着薄雾,远处景色朦胧。这里用"迢迢"二字,既写景色的遥远,也暗示回忆的悠长。

第二句"行过南塘第几桥"是作者的自问自答式独白。走在熟悉的南塘,却记不清经过了多少座桥,这种恍惚感生动表现了沉浸在回忆中的状态。

后两句突然切换到记忆中的画面:"杨柳岸"是典型的江南景致,"双髻"说明是个年轻女子,"坐吹箫"的动作既优雅又带着淡淡忧伤。这个画面像一张老照片,定格在作者记忆中最美好的瞬间。

整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斜阳"、"烟水"等意象营造出时光流逝的氛围 2. 通过"记不清桥的数量"这种生活细节,自然引出回忆 3. 最后突然闪回的记忆画面,让整首诗有了电影般的镜头感 4. 对"吹箫人"的惊鸿一瞥,留下无限想象空间

这种写法让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些看似平常的瞬间,往往会在我们记忆里留下最深的印记。诗中未说出口的思念和物是人非的感慨,比直白的抒情更有感染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