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相思鸟和红豆这两种象征爱情的事物,描绘了一段充满思念与遗憾的情感故事。
诗的前两句点明主题:相思鸟和红豆都是"相思"的象征。诗人用"珊瑚粒"形容红豆,暗示这份感情像珍宝一样珍贵。但鸟儿啄食红豆的画面,反而加深了分离的痛苦。
中间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写出感情的矛盾:鸟儿看似无情却流下清泪,美人看似怨恨却最懂相思。这里"清泪"可能是露水或雨水,暗喻无法控制的悲伤;"美人"则代表那个懂得这份深情的人。
最后两句写美人亲手喂食的场景:她纤纤玉手喂食的动作,与记曲(谱写相思之曲)的迟缓形成对比,暗示这份感情让她既温柔又忧愁。全诗通过人与鸟、泪与恨、动作与迟疑的多重对比,将相思之苦写得含蓄而深刻。
全诗的魅力在于用日常喂鸟的小场景,寄托了深刻的相思之情。红豆、清泪、玉手等意象既具体又含蓄,让读者能感受到那种想说又说不尽的惆怅。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