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纪事次西涯李阁老韵

至圣由天纵,斯人足典刑。
道高王只素,文在简犹青。
秩祀从先代,尊荣合万龄。
庙堂森穆穆,金碧焕荧荧。
回禄嘘妖沴,炎光迫紫冥。
忽惊空邃宇,倏已及前庭。
古壁残遗册,穷碑剥旧铭。
苍烟随烬灭,焦壒逐风零。
宁记诸贤像,谁摹老桧形。
衣冠犹在望,丝竹杳难听。
驿报来东郡,封章入大廷。
圣情深隐恻,睿旨重叮咛。
祭告诚宜达,趋蹡职所丁。
瞻依怀阙里,对越想英灵。
大宅门墙峻,高林草木馨。
尼山遥可睹,泗水近须经。
衣露常沾润,帆风渺御泠。
邮程占夜月,征旆带晨星。
传诏修香币,腾书具鼎铏。
蕝芽行汉礼,作器象周形。
祭统宁教坠,天机自不停。
春阳发坛杏,和气长阶蓂。
揆日营新制,推波濯燄腥。
岩岩增壮观,翼翼閟重扃。
儒道今兹盛,文风被八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孔庙遭遇火灾后重建的过程,表达了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崇高敬意。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孔子颂扬(开头部分) 诗人用"天纵之圣"形容孔子,说他的道德境界比帝王更高尚,文章比史册更永恒。这里用"王只素"(帝王的朴素)和"简犹青"(竹简长青)的对比,突出孔子超越世俗权力的精神高度。

2. 火灾惨状(中间部分) 生动描写了孔庙遭遇火灾的场景:火焰像妖怪吐息般蔓延,古壁上的珍贵典籍化为灰烬,石碑上的铭文被烧得斑驳脱落。通过"苍烟随烬灭""焦土逐风零"等画面感极强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火灾的破坏力。

3. 重建过程(过渡部分) 朝廷接到灾情报告后立即行动,皇帝亲自下旨重建。诗人用"春阳发坛杏"象征重建工作带来新气象,描写工匠们选择吉日开工,用清水洗去火灾痕迹,新建的孔庙比原来更加庄严壮观。

4. 文化传承(结尾部分) 最后以"儒道今兹盛,文风被八溟"作结,强调虽然建筑曾被毁,但儒家精神永不消亡,就像春风吹过杏坛(孔子讲学处),文化的影响力终将传播四海。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对比手法突出孔子地位(与帝王比) - 火灾描写极具画面感,让人身临其境 - 重建过程体现中国人"敬天法祖"的传统 - 结尾升华主题,说明物质可毁但精神永存

就像看到一棵被雷劈倒的大树重新发芽,诗人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建筑是否完好,而在于精神是否生生不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