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摇红 甲子除夕,时避地平湖,用梦窗元夕微雨韵

红烛他乡,画屏先逗春痕浅。
围炉博簺夜如年,语笑谁家院。
此际乡情更暖。
数归期、檐梅摘遍。
灯昏酒酢,乌帽尘侵,黄甘香溅。
虬箭声中,霜笳不敌琼箫怨。
一街细雨湿香泥,寂寞何人见。
阑外痴云未散。
梦天涯、东风近远。
明朝倘有,海角春来,珠帘齐卷。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除夕夜,作者漂泊在外,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上片(前八句): 1. 开头"红烛他乡"点明主题——在异乡过年。虽然挂着红烛、画屏这些喜庆装饰,但感觉不到多少年味("春痕浅")。 2. 接着写别人家热闹的场景:围炉游戏、欢声笑语。对比之下,更显得自己孤单。 3. "数归期"这句很生动,像小孩数日子等过年一样,作者数着回家的日子,甚至把屋檐下的梅花都数遍了。 4. 最后三句写实景:昏暗的灯光、发酸的酒、沾尘的帽子、溅汁的柑橘,这些细节都透着漂泊的苦涩。

下片(后八句): 1. 用更鼓声和军号声("虬箭""霜笳")反衬箫声的哀怨,说明音乐也解不开愁绪。 2. "一街细雨"两句像电影镜头:空荡的街上细雨打湿泥土,却没人看见这份寂寞。 3. "痴云"这个比喻很妙,把乌云比作赖着不走的人,暗示愁绪挥之不去。 4. 结尾突然转折:虽然现在凄凉,但相信春天总会来("海角春来"),到那时就能卷起珠帘迎接新生活。这种希望在绝望中显得格外珍贵。

全词最打动人的地方: - 用别人家的热闹反衬自己的孤独 - 对家乡的思念藏在"数梅花"这样的小动作里 - 最后在绝望中生出希望,显得既真实又动人 - 通篇没用"愁""苦"等字眼,但每个画面都透着深深的乡愁

就像现代人在外地过年,看着朋友圈里别人的团圆饭,自己吃着泡面,手机里循环播放《常回家看看》的感觉。最后安慰自己"明年一定能回家",这种心情古今相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