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

谁将东湖光,敛作大圆鉴。
千峰就妆束,万旬互窥瞰。
红消日脚明,绿净山影蘸。
我来一登临,扁舟隐可缆。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东湖的美丽景色,语言生动形象,读起来就像一幅水墨画在眼前展开。

开头两句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把东湖的湖面比作一面大圆镜("大圆鉴")。诗人似乎在问:是谁把东湖的波光收集起来,做成了这样一面明亮的镜子?这个比喻既写出了湖面的平静,又表现了湖水的清澈。

接下来两句写湖边的群山。诗人说这些山峰就像梳妆打扮好的美人("就妆束"),互相欣赏着彼此的倒影("互窥瞰")。这里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山写得活灵活现。

五六句继续描写光影效果。"红消日脚明"是说夕阳的红色渐渐消退,阳光变得明亮清澈;"绿净山影蘸"写青翠的山影倒映在湖中,就像蘸在水里一样。这两句对仗工整,色彩对比鲜明。

最后两句写诗人的感受。他说来此登高望远,看到湖面上停泊的小船("扁舟隐可缆"),暗示这里是个适合隐居的好地方。整首诗通过湖光山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向往闲适生活的心情。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比喻新颖,把湖面比作镜子很形象 2. 拟人手法让山水有了生命 3. 色彩搭配和谐,红绿相映成趣 4. 最后两句含蓄地表达了隐逸之思 5. 读起来朗朗上口,画面感很强

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