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同一峰约之清溪道人游惠山
听鸟忽怜春,好山罗书幌。
晴晨引遐睇,招侣共游赏。
沿溪溯兰舟,蹑磴曳藜杖。
丹扉对泉启,梅径披烟上。
飞楼架高危,重檐邃幽敞。
纡徐历岩谷,逍遥随俯仰。
悠然松竹间,时闻鱼梵响。
蒙密始闭亏,升虚渐开朗。
神闲百虑空,兴惬二仪广。
廷新欣在今,追怀缅成曩。
慨焉期古人,相将采芝往。
惊回鸾鹤群,一啸绝尘鞅。
晴晨引遐睇,招侣共游赏。
沿溪溯兰舟,蹑磴曳藜杖。
丹扉对泉启,梅径披烟上。
飞楼架高危,重檐邃幽敞。
纡徐历岩谷,逍遥随俯仰。
悠然松竹间,时闻鱼梵响。
蒙密始闭亏,升虚渐开朗。
神闲百虑空,兴惬二仪广。
廷新欣在今,追怀缅成曩。
慨焉期古人,相将采芝往。
惊回鸾鹤群,一啸绝尘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群文人雅士相约游览惠山的春日美景,充满了闲适逍遥的意境。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春日游山的快乐 开篇用"听鸟忽怜春"点明季节,鸟鸣让人突然感受到春天的美好。诗人招呼朋友("一峰""清溪道人")一起出游,像打开书本欣赏画作一样欣赏青山("好山罗书幌")。
2. 游览路线的变化 诗人详细描写了游览过程:先坐小船沿溪而行("溯兰舟"),再拄着藜杖登山("蹑磴")。路上经过对着泉水的红色门扉("丹扉对泉启"),穿过烟雾缭绕的梅林小径,最后到达高耸的楼阁。
3. 山水间的禅意 在松竹林中听到寺院钟声("鱼梵响"),山路时而幽深时而开阔("蒙密始闭亏,升虚渐开朗"),让人放下烦恼("神闲百虑空"),感受到天地广阔("二仪广")。
4. 超脱尘世的情怀 结尾诗人想象与古人同行采灵芝("相将采芝往"),用"鸾鹤群"象征仙境的自由,最后一声长啸表达要摆脱世俗束缚("绝尘鞅")的愿望。
全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空间转换,展现了文人寄情山水、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最动人的是那种与朋友同游、物我两忘的愉悦感,以及在山水中获得心灵解脱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