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诗

炎灵遗剑玺,当途骇龙战。
圣期缺中壤,霸功兴宇县。
鹊起登吴台,凤翔陵楚甸。
衿带穷岩险,帷帟尽谋选。
北拒溺骖镳,西龛收组练。
江海既无波,俯仰流英盼。
裘冕类禋郊,卜揆崇离殿。
钓台临讲阅,樊山开广燕。
文物共葳蕤,声明且葱茜。
三光厌分景,书轨欲同荐。
参差世祀忽,寂寞市朝变。
舞馆识馀基,歌梁想遗啭。
故林衰木平,荒池秋草遍。
雄图怅若兹,茂宰深遐眷。
幽客滞江皋,从赏乖缨弁。
清卮阻献酬,良书限闻见。
幸藉芳音多,承风采馀绚。
于役倘有期,鄂渚同游衍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南朝诗人谢朓的作品,借登孙权故城抒发历史兴衰的感慨。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声明且葱茜")用生动的画面回顾孙权的霸业。开篇用"遗剑玺"象征汉朝衰亡,引出三国乱世。接着用"鹊登吴台""凤翔楚甸"比喻孙权崛起,通过"衿带险岩""北拒西龛"等军事布局展现其雄才大略。"江海无波"后描写东吴鼎盛时的繁华:有隆重的祭祀(裘冕禋郊),壮丽的宫殿(崇离殿),讲武练兵(钓台讲阅),宴饮欢聚(樊山广燕),文化昌明(文物葳蕤)。

第二部分("三光厌分景"到"荒池秋草遍")笔锋一转,写历史变迁。当初孙权想统一天下(书轨同荐),但朝代更替如昙花一现。如今故城荒芜:舞馆只剩地基,歌声早已消散,树林凋零,池塘长满野草。强烈的今昔对比中藏着深深叹息。

第三部分(最后八句)写诗人自己的感受。他怅惘英雄霸业成空,庆幸还能通过文字感受历史风采。最后表达希望:若有机会,愿与友人同游这历史遗迹,延续古今对话。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1)用"鹊起""凤翔"等鲜活比喻让历史人物跃然纸上;2)通过宫殿宴饮与荒草废墟的对比,形成震撼的画面感;3)不单纯怀古,而是将个人置于历史长河中,引发读者对功业与时间的思考。就像我们站在古城遗址前,既想象当年的金戈铁马,又感慨再辉煌的霸业终将归于尘土。

谢朓

谢朓(464~499年),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时著名的山水诗人,出身世家大族。谢朓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初任竟陵王萧子良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后官宣城太守,终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死。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