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绣球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迟迟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钗。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表达了一种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和深深思念的情感。

首先,诗人说“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意思是见面太晚了,离别得太快,表达了诗人对相聚时光的珍惜和对离别的无奈。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这里诗人用“柳丝”和“玉骢”(一种骏马)来比喻自己和对方,希望时间能像柳丝一样长,让自己和对方能永远在一起,但又无奈地希望“疏林”能挂住斜晖,让时间慢一些,延长相聚的时刻。

“马儿迟迟的行,车儿快快的随”,这里描绘了一幅离别的画面,马儿缓缓前行,而车子却匆匆赶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诗人表示虽然知道相思是痛苦的,但面对即将到来的离别,仍然无法避免内心的痛苦。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钗。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里的“金钗”象征着女子的美丽和幸福,诗人听到离别的话后,金钗都掉了,形容她内心的悲痛。遥望十里长亭,看到离别的路途遥远,她的美丽和幸福也随之消减。

最后,“此恨谁知!”诗人感慨地说,这份离别的痛苦,又有谁能理解呢?

整首诗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和深深思念,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悲痛和无奈。

王实甫

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