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

素馨花、在枝无几。秋入阑干十二。那茉莉、如今已矣。只有兰英菊蕊。霜蟹年时,香橙天气。总是悲秋意。问宋玉、当日如何,对此凄凉风月,怎生存济。
还未知、幽人心事。望得眼穿心碎。青鸟不来,彩鸾何处,云锁三山翠。是碧霄有路,要归归又无计。
奈何他、不长天远,身又何曾生翼。手拟芙蓉,耳听鸿雁,怕有丹书至。纵人间富贵,一岁复一岁。此心终日绕香盘,在篆畦儿里。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深秋时节,一个孤独文人的愁绪。我们可以分三部分来理解:

上片从花木凋零写起:素馨花快谢光了,茉莉花也完全枯萎,只剩下兰花和菊花还在坚持。这时候正是吃螃蟹、闻橙香的季节,但作者只觉得满眼都是秋天的悲凉。他忍不住问古代写《九辩》的宋玉:当年你是怎么面对这种萧瑟景象的?暗示自己现在特别难受。

中间部分写苦苦等待的焦虑:作者像望夫石一样伸长脖子等人,但信使青鸟不来,心上人彩鸾也不见踪影,只看见云雾锁住了仙山。明明知道天上有路,却像没有翅膀的凡人,怎么也飞不上去。这里用神话典故,把等人不来的焦灼写得特别生动。

最后是无奈的自我排解:手里假装拿着芙蓉花(其实是空想),耳朵盼着大雁捎信(但可能根本没有)。就算人间有荣华富贵,也不过是重复过日子。这颗心啊,整天绕着香炉转,就像困在篆字香灰的格子里——这个结尾特别妙,把文人那种既清高又憋屈的状态,用"香炉里写篆字"的日常场景给具象化了。

全词用秋天花谢、等不到信、假装风雅这些生活细节,把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又强装淡定的矛盾心理,写得既含蓄又鲜活。特别是最后香炉的比喻,就像现代人说"我的焦虑都在咖啡渍里",古今文人的那点小心思,原来都是相通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