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十一首 其三

群邪可干正,众枉能矫直。
萧条孤生篁,隐忍在丛棘。
白璧竟何愆,青蝇自怀慝。
公论苟不存,孰辨夷与蹠。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正直的人在小人当道的环境里如何坚守自我,充满无奈和愤慨。

前四句用比喻手法:一群歪脖子树能把笔直的树干带歪,众多弯曲的东西能把直的东西掰弯。孤独的竹子(象征正直的人)只能忍气吞声地躲在荆棘丛中。这里用树木的形态比喻社会现象——当坏人成群结队时,好人反而显得格格不入。

中间两句用典故:洁白的美玉(比喻君子)有什么错呢?是苍蝇(比喻小人)自己心里有鬼非要玷污它。这里用"青蝇"的典故(出自《诗经》,指进谗言的小人),说明小人陷害好人不需要理由。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如果连公平的标准都没有了,谁还分得清伯夷(古代贤人)和盗跖(古代大盗)的区别呢?诗人其实在讽刺黑白颠倒的社会——当舆论被小人操控,是非对错就完全乱套了。

全诗像在拍一部古代职场剧:主角是职场里唯一不肯同流合污的人,周围全是拉帮结派的小人。他们排挤主角、颠倒黑白,把公司搞得乌烟瘴气。诗人既为好人抱不平,更痛心整个环境已经腐烂到不分是非的地步。这种遭遇放在今天职场、学校或任何团体中,依然能引起强烈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