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归隐时所作,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满足、对诗歌的热爱,以及一种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
开头两句,作者用"晏子惜敝裘"的典故(晏子是古代贤相,即使衣服破旧也舍不得换),比喻自己和晏子一样安于朴素,同时表达对故乡山林的眷恋。这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对平凡生活的珍视。
中间四句是全诗精华:归隐后最开心的是可以尽情写诗("诗盈轴"指诗作多得卷轴都装不下),但作者强调自己并非借酒装疯的狂士("任达宁须酒拍浮")。他早已放下虚名("已纵虚名身外去"),更不愿让庸俗事物污染眼睛("肯将俗物眼边留"),展现出一个清醒文人的傲骨。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虽然选择隐居,但始终惭愧未能报答君恩,暗含古代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用"结草报恩"的典故(春秋时老人结草绊倒敌人报答恩人),表示死后也要继续报效国家,使全诗在淡泊中透出深沉的家国情怀。
全诗语言平实如聊天,但把退休老人的日常(写诗、看风景)写出了境界。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放下却不彻底"的真实——放下了虚名,放不下责任;享受着隐居,又惦记着报国,这种矛盾心理让诗歌更有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