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湖边静谧而富有诗意的画面,充满了朦胧美和淡淡的哀愁。
前两句用"烟水浩漫漫"和"秋声入夜寒"勾勒出湖面雾气弥漫、秋意萧瑟的基调。湖面宽广朦胧,秋风带来寒意,为全诗定下清冷的氛围。
中间四句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展现湖边夜景:风中飘来若有若无的花香,月光下树影摇曳如同离群的孤鸾(传说中孤独的凤凰)。这里用"暗香"、"清影"这样含蓄的词语,配合"离鸾"的意象,营造出优雅而略带忧伤的意境。
后四句转入人物活动:多情的袁尹(可能指诗人自己或友人)不断变换观赏位置,超然的乔仙(可能指另一位隐士)独自倚栏。最后点明诗人多次卷帘赏景时,总能激发无限诗情。这里通过人物的不同反应,展现了美景引发的创作灵感。
全诗妙在将自然景物与人物活动自然融合,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月光湖面的朦胧美,并通过"离鸾"等意象隐约透露出孤独感,但最终又回归到艺术创作带来的精神愉悦,形成一种忧伤与诗意交织的独特美感。
牟融
牟融(?―公元79年3月26日),字子优,北海安丘人,东汉官员。牟融学问渊博,初以《大夏侯尚书》教授学生数百人,在乡里很有名。后举茂才,任丰县县令。在任三年,政绩为州郡第一。牟融后入朝任职,历任司隶校尉、大鸿胪、大司农、司空、太尉等。牟融在职尽责,很有能力,受到百官敬畏、皇帝称颂。建初四年(公元79年),牟融去世。牟融著有《牟子》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