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览古诗① 其二 秦望山

秦人两世尽东游,辇路曾临到上头。
睫在眼前终不见,不知登望竟何求。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了一个深刻道理:人常常对眼前的东西视而不见,却盲目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

前两句说的是秦始皇和秦二世两代皇帝都大张旗鼓跑到会稽山(秦望山)巡游,把皇家车队都开到了山顶。这里用"辇路"(皇帝坐的车)这个细节,生动表现了当时排场有多大。

后两句是诗人的感叹:就像睫毛就在眼前却看不见一样,这些帝王们站在山顶东张西望,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寻找什么。这里用"睫在眼前"这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作比喻,特别形象——我们天天眨眼睛却注意不到睫毛,就像那些帝王们只顾着追求虚无的功业,反而忽略了身边真正重要的东西。

整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登山这件具体的事,讽刺了人类盲目追求的通病 2. "睫在眼前"这个比喻既通俗又精准,让人一看就懂 3. 最后一句的反问特别有力,引发读者思考:我们是不是也经常这样?追求了半天却不知道到底要什么?

就像现在有些人拼命赚钱、追求地位,但可能从没想过这些到底是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诗人用两千年前的故事,说出了今天依然适用的道理。

华镇

宋会稽人,字安仁,号云溪。神宗元丰二年进士。官至朝奉大夫,知漳州军事。平生好读书,工诗文。有《扬子法言训解》、《云溪居士集》、《会稽录》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