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歌

开梅山,开梅山,梅山万仞摩星躔。
扪萝鸟道十步九曲折,时有僵木横崖巅。
肩摩直下视南岳,回首蜀道犹平川。
人家迤逦见板屋,火耕硗多畬田。
穿堂之鼓堂壁悬,两头击鼓歌声传。
长藤酌酒跪而饮,何物爽口盐为先。
白巾裹髻衣错结,野花山果青垂肩。
如今丁口渐繁息,世界虽异如桃源。
熙宁天子圣虑远,命将传檄令开边。
给牛贷种使开恳,植桑种稻输缗钱。
不持寸刃得地一千里,王道荡荡尧为天。
大开庠序明礼教,抚柔新俗威无专。
小臣作诗备雅乐,梅山之崖诗可镌。
此诗可勒不可泯,颂声千古长潺潺⑴。

现代解析

这首《梅山歌》是用现代语言通俗解释的版本,旨在帮助普通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的精髓和魅力。

这首诗描绘了梅山的开垦景象,表达了对梅山自然环境和当地居民生活的赞美,同时反映了朝廷对边疆的重视和治理策略。

第一部分描述了梅山的险峻和原始的环境。梅山高耸入云,山路曲折陡峭,沿途还有枯木阻路。诗人站在山脚下,遥望南岳,回头看看蜀道,都觉得平坦得多。附近的村民住着简陋的板屋,实行火耕和开垦山地,种植作物。他们用自制的木鼓敲击,歌声传遍山谷。人们用长藤做杯,用盐调味,穿着用树叶和布带临时缝制的衣服,头戴用山花和山果装饰的头饰。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这里的生活却像桃花源一样平静、安宁。

第二部分则转向了朝廷对梅山的治理。北宋熙宁年间,皇帝关注边防,派官员发布命令,鼓励当地居民开垦土地,种植桑树和水稻,并提供耕牛和种子。通过这样的政策,梅山的居民得到了很大的帮助,人口逐渐增多,土地逐渐开垦,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改善。朝廷的政策让梅山地区的土地更加广阔,如同尧帝时代那样和谐。朝廷还重视教育,在梅山地区设立了学校,推广礼仪教化,促进了当地新风俗的形成。

最后一部分,诗人感慨地提笔写作,将梅山的景象和精神记录下来,希望这些美好的场景能够被镌刻在石上,流传千古。全诗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情感,展现了梅山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魅力,同时也表达了对朝廷治理边疆的赞扬。

这首诗通过对梅山的赞美,以及对朝廷治理政策的歌颂,传达了对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