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晴
燕子来时,清明过了,桃花乱飘红雨。倦客凄凉,千里云山将暮。泪眸回望,人在玉楼深处。向此多应念远,凭栏无语。
芳菲可惜轻负。空鞭弄游丝,帽冲飞絮。恨满东风,谁识此时情绪。数声啼鸟,劝我不如归去。纵写香笺,仗谁寄与。
芳菲可惜轻负。空鞭弄游丝,帽冲飞絮。恨满东风,谁识此时情绪。数声啼鸟,劝我不如归去。纵写香笺,仗谁寄与。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在暮春时节触景生情,思念远方亲人的愁绪。
上片(前八句)用暮春景象起兴: - 开篇用燕子归来、清明过后的时间点,带出桃花凋零如红雨的典型春末画面 - "倦客"二字点明主角身份——疲惫的旅人,望着绵延千里的云山和将暗的天色,孤独感油然而生 - "泪眸回望"这个动作特别生动,仿佛能看见他含泪回头,想象远方玉楼(可能是家或爱人居所)里的那个人
下片(后八句)直抒胸臆: - 游子知道此刻对方也在思念自己,但只能无言倚栏 - 惋惜辜负了美好春光,用"空鞭弄游丝,帽冲飞絮"的细节写他心不在焉地挥鞭、任由柳絮扑帽的失神状态 - 东风本应温柔,却"恨满",说明愁绪已浸染眼中一切景物 - 最妙的是结尾:鸟啼声像在劝他回家,可就算写了信(香笺),又能托谁送去呢?这个反问把思念无解的困境推到极致
全词亮点在于: 1. 用"桃花红雨""游丝飞絮"等具体意象,把抽象愁绪变得可视可感 2. "泪眸回望"与"凭栏无语"形成空间呼应,像两个镜头切换 3. 最后借鸟鸣写心理活动,比直接说"我想家"更动人
就像现代人看着手机里家乡的春天照片,想发消息又怕打扰对方的那种矛盾心情,古今的思念其实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