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哭孝先次儿,此子勤学而贤,乙巳冬仲卒,年十七
天上昙云,人间璧月,春华容易消沉。
十七雏年,辛劳空豢灵禽。
珠圆玉润真如意,奈醴泉芝草,薄质无根(枫注:此韵多两字。)。
叩苍冥,何处招还,一缕柔魂。
绵绵长抱西河痛,与秋宵怨蟀,迸入哀吟。
垂老风怀,那堪涕泪沾襟。
尘缘未谢难言达,到海枯石烂,总是伤心(枫注:此韵多两字。)。
怨声声,落叶寒蝉,空费追寻。
十七雏年,辛劳空豢灵禽。
珠圆玉润真如意,奈醴泉芝草,薄质无根(枫注:此韵多两字。)。
叩苍冥,何处招还,一缕柔魂。
绵绵长抱西河痛,与秋宵怨蟀,迸入哀吟。
垂老风怀,那堪涕泪沾襟。
尘缘未谢难言达,到海枯石烂,总是伤心(枫注:此韵多两字。)。
怨声声,落叶寒蝉,空费追寻。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是作者为悼念一个年仅十七岁的儿子孝先所作。儿子聪明好学,作者非常疼爱他。不幸的是,孝先在乙巳年的冬天突然去世,给全家带来了巨大的悲痛。
词的上阕描述了失去儿子后的悲伤心情。用“天上昙云,人间璧月”来形容儿子的早逝,就像是天上的昙花和人间的美月一样,虽然美丽却容易消逝。儿子只有十七岁,正是读书的好年华,却因为早逝而无法继续他的学业和人生。作者用“飞鸽传书”和“灵芝仙草”来比喻儿子的聪明和才华,可惜这些美好的品质在他短暂的生命中无法得到充分展现。作者在苍天面前表达了深深的悲伤,希望能召回儿子的灵魂。
下阕继续抒发失去儿子后的哀痛。作者感到无比的悲痛,仿佛每一次秋夜的蟋蟀声都带起了他的哀怨。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更是难以承受这份失去爱子的痛苦,泪水湿透了衣襟。虽然对儿子的思念难以言表,但作者相信,即使到了海枯石烂的那一天,这份悲伤也永远不会消逝。作者在最后以自然界的秋风落叶、寒蝉哀鸣来比喻自己对儿子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即使遍寻不着,这份情感也将永远存在。
整首词情感真挚,语言优美,通过对儿子早逝的悲痛以及对失去亲人的哀愁的描绘,展现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和对家庭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