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鹤仙才人河满赋此慰之
暗尘惊转烛。送华堂归客,春波如麴。笙箫咽寒玉。
有明妆窈窕,自伤幽独。庭花簌簌。夜潮生、东风又促。
算游丝、飞絮牵萦,天远泪痕相续。
枨触。长门买赋,词客千金,此情谁属。蛾眉漫蹙。今古事,几歌哭。
但飘零休恨,天涯看遍,芳草无人更绿。问伊家、除了周郎,为谁误曲。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才女在送别宴会后的孤独与感伤,像一部细腻的微电影。
上片用"暗尘惊转烛"开场,像镜头突然拉近:宴会结束,烛光摇曳中灰尘飞舞,宾客散去只剩杯盘狼藉。春水像发酵的酒曲般泛起涟漪,笙箫声像含着冰块般冷涩。这里用"寒玉"形容乐器声,既写音乐清冷,也暗示人心凉薄。
特写转到女主角——盛装的美人站在簌簌落花的庭院,夜潮声和东风让她更觉寂寞。"游丝飞絮"的比喻很妙,像她剪不断的愁绪,眼泪随着飘絮飞向远方,天地虽大却无人懂她。
下片用历史典故道破心事:陈阿娇千金买《长门赋》挽回汉武帝,但眼前这位才女的深情又能托付给谁?"蛾眉漫蹙"这个皱眉细节,道尽古今才女共同的委屈。但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劝她别恨命运不公,天涯何处无芳草——看似安慰,实为反讽,因为下一句立刻说"芳草无人更绿",点破现实残酷。
结尾最绝:除了懂音乐的周郎(暗指知音),你还能为谁弹错音符呢?这句把才女比作故意弹错琴的乐伎,说她宁可孤独也不愿将就。全词像用镜头语言,从环境到表情再到内心,层层展现才女清醒的孤独。
陈洵
陈洵(1871—1942),字述叔,别号海绡,是广东江门市潮连芝山人(前属新会县潮连乡),生于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 。少有才思,聪慧非凡,尤好填词。光绪间曾补南海县学生员。后客游江西十余年,风尘仆仆,蹇滞殊甚。返回广州之后为童子师,设馆于广州西关,以舌耕糊口,生活穷窘。辛亥(1911年)革命后,受到新潮流的影响,思想有所变化,是年在广州加入南国诗社。晚岁教授广州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