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亭话别示及门诸子 其二

文士相轻自古然,不妨褒贬让时贤。众流浩荡争趋海,一木槎丫独拄天。

老马就衰犹识路,野狐虽幻枉谈禅。书生报国无奇策,回首名山讲艺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老学者对学生的临别赠言,用平实的比喻道出了知识分子的处世态度和人生追求。

前四句谈文人圈子的常态:文人互相轻视是自古就有的现象,但不必计较这些,把评价留给当代贤能之人。就像千万条溪流都争着奔向大海,而一棵老树虽然枝丫横斜,却独自撑起一片天空——这里用"众流趋海"比喻随波逐流的人,用"独木拄天"赞美保持独立品格的人。

五六句用两个生动比喻:老马虽然衰弱但仍认得路,暗指自己年迈却保持清醒;野狐假装高深谈论佛法,讽刺那些故弄玄虚的人。这两个对比强调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虚张声势。

最后两句是谦逊的自白:书生想报效国家却没有什么奇谋妙计,只能回首在书院教书育人的岁月。看似平淡的结尾,实则包含着老学者将理想寄托于教育传承的深意,把"名山讲艺"视为另一种形式的报国。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像一位智慧长者用家常话谈人生体会,在平凡比喻中藏着坚守本心、务实求真的精神,特别打动人心的是最后那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坦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