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孙方叔石泉亭
君不见山上石,可以搘明堂而柱宣室。
又不见石上泉,可以苏大旱而至丰年。
君隐非山隐於市,安有万丈苍崖千太水。
自言掇拾累巉岩,更复停瀦引清泚。
朝霏淡淡苔藓生,暮雨潇潇蛙黾喜。
餐松啖柏吾齿可以砺,誉尧非桀吾耳可以洗。
君家鼻祖子荆子,千年家法应如此。
一丘一壑真自足,坐守风烟终局促。
欲友子驾两黄鹄,香炉峰头看飞瀑。
又不见石上泉,可以苏大旱而至丰年。
君隐非山隐於市,安有万丈苍崖千太水。
自言掇拾累巉岩,更复停瀦引清泚。
朝霏淡淡苔藓生,暮雨潇潇蛙黾喜。
餐松啖柏吾齿可以砺,誉尧非桀吾耳可以洗。
君家鼻祖子荆子,千年家法应如此。
一丘一壑真自足,坐守风烟终局促。
欲友子驾两黄鹄,香炉峰头看飞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士在闹市中打造山水意境的理想生活,通过石头和泉水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对世俗束缚的超脱。
开头用"山上石"和"石上泉"两个鲜明意象,说石头可以支撑宏伟宫殿,泉水能解救旱灾带来丰收,暗示平凡事物也有大用处。接着描写主人公在城里隐居,虽然没有真正的万丈悬崖和千尺瀑布,但通过布置假山、引活水,在方寸之间营造出山水意境。
中间部分生动描写了这个微型山水:清晨苔藓在薄雾中生长,夜晚蛙类在雨中欢叫。这里用"餐松啖柏"形容以松柏为食,牙齿都磨利了,暗喻品格经过磨砺更加坚贞;"誉尧非桀"说只听赞美尧舜(明君)、批评夏桀(暴君)的话,耳朵都被洗净了,表示只接受正直的言论。
最后引用"子荆子"(古代隐士)的典故,说这种生活方式是家族传统。但作者认为固守一方小天地终究局限,于是想象驾着黄鹄(仙鸟)飞往香炉峰看真正的飞瀑,表达了对更广阔天地的向往。
全诗妙在将城市隐居写得充满山林野趣,通过小景致寄托大情怀。最后从"假山水"到"真飞瀑"的转折,展现了隐士内心对自由的终极追求,说明真正的隐逸精神不在于身处何地,而在于心灵能否超越现实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