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影 残菊

霜华似酒。
向枝枝点染,芳艳酣透。
冷到篱根,倦倚窗前,苔痕一径铺厚。
寒蛩懒作伤心语,便蝶影、飞来都瘦。
卷画帘、尽日西风,分付秋魂消受。
记得餐英小摘,那人共徒倚,香满罗袖。
好梦如烟,别梦如云,又到苦寒时候。
谢娘已嫁吴娘病,只院落、夕阳依旧。
算可怜、不独黄花,说与雁鸿知否。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以残菊为引子,描绘了一幅深秋寂寥的图景,同时融入了对往事的追忆和人生感慨。

上片写景: 开篇用"霜华似酒"的奇妙比喻,把秋霜比作醉人的酒,染醉了菊花。但接下来笔锋一转,写菊花凋零后的冷清——篱笆根下寒意逼人,窗前菊花无精打采,小径上铺满青苔。连秋虫都懒得鸣叫,蝴蝶飞来也显得瘦弱。西风整日吹卷着画帘,仿佛在消磨着秋天的灵魂。

下片抒情: 由眼前残菊联想到过去与心上人一起采摘菊花的温馨场景,那时菊香沾满了衣袖。但如今美好已成过眼云烟,又到了寒冷季节。用"谢娘已嫁吴娘病"暗示物是人非,只有夕阳下的院落依旧。最后感叹:令人伤感的何止是凋零的菊花呢?这份愁绪,连南飞的大雁也未必懂得。

全词特色: 1. 运用对比手法,将记忆中菊花的绚烂与眼前的凋零形成强烈反差 2. 借景抒情,通过残菊、西风、寒蛩等意象烘托孤寂心境 3. 语言含蓄优美,"好梦如烟,别梦如云"等句将人生无常表达得既形象又深刻 4. 结尾余韵悠长,把个人感伤升华为普遍的人生慨叹

这首词教会我们:美好事物终将逝去是自然规律,但记忆中的温暖可以永远留存。作者通过残菊这个意象,既写出了季节变换的必然,也道出了人生聚散的无常。

黄燮清

黄燮清(1805~1864)晚清诗人、剧作家。原名宪清,字韵甫,号韵珊,又号吟香诗舫主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试不第,晚年始得宜都县令,调任松滋,未几卒。少工词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其诗多抒写个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颇具特色。有《倚晴楼诗集》及《倚睛楼七种曲》传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