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表面上写寒食节的习俗,实则暗含对世态人情的讽刺,语言平实却意味深长。
前两句"杏粥因怀旧,榆羹岂为春"讲寒食节吃冷食的传统。古人寒食节喝杏粥(杏仁粥)是怀念旧俗,吃榆羹(榆钱做的糊)也不是为了尝鲜——这里埋着反问:难道真是为了美食吗?其实是用饮食习俗作引子。
后两句笔锋一转,把"禁火"(寒食节禁止生火)和"乞墦"(向扫墓人乞讨剩饭)两个画面拼在一起。像是说:那些满口传统道德的人(禁火事),真该看看现实中的卑躬屈膝(乞墦人)。诗人用强烈的对比戳破虚伪:有人坚守古礼,有人却为生存低头,所谓传统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
全诗妙在借古讽今。通过寒食节这个载体,揭露社会上言行不一的虚伪现象。就像今天有人高喊传统文化,却对底层困境视而不见。诗人用"说与"二字带着讽刺,仿佛在说:你们这些讲究形式的人,看看真实的世界吧!
蒲寿宬
名或作寿晟、寿峸。宋末阿拉伯人。与弟蒲寿庚至泉州贸易。度宗咸淳间,知梅州。益、广二王航海至泉州,时寿庚为泉州守,闭城不纳。寿宬密谕寿庚纳款于元,遂于景炎元年同降元朝。有《心泉学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