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监兵陈使君 其三

东向榆关离思赊,外台只尺是天涯。
自怜燕越分前箸,谁谓歌钟阻暮笳!
尘满三秋孺子榻,眼穿八月使君槎。
主恩不薄行间吏,遮莫风霜袭鬓华。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对远方朋友陈使君的思念之情,字里行间充满了孤独感和对友情的珍视。

前两句"东向榆关离思赊,外台只尺是天涯"说:虽然朋友驻守的榆关就在东边不远,但因为分隔两地,感觉就像远在天涯。这里用"只尺天涯"的对比,生动表现了思念之情的强烈。

"自怜燕越分前箸,谁谓歌钟阻暮笳"这两句很巧妙:作者说自己像古代燕国和越国的人一样天各一方,谁能想到欢快的音乐声会被傍晚的军号声打断呢?这里用音乐被打断比喻相聚的愿望落空。

"尘满三秋孺子榻,眼穿八月使君槎"是细节描写:朋友闲置的床榻积了三年灰尘,作者望眼欲穿地盼着八月能见到朋友的船。这两个画面把思念写得具体可感。

最后两句"主恩不薄行间吏,遮莫风霜袭鬓华"说:虽然皇上厚待我们这些官员,但挡不住岁月风霜染白鬓发。这里既表达了忠君之情,又透露出人生易老的感慨。

整首诗用朴素的语言,通过具体意象(床榻、船、风霜等)把思念之情写得真挚动人。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明明距离不远却难以相见的无奈,以及岁月流逝中友情的珍贵。

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即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初八),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登州人,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官至左都督、太子太保加少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