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事 其二 (三首)

仗钺谁曾料敌情,符离心学竟何成。
三年不作包桑计,一夕如闻扫萚声。
蹋鞠穿营原倜傥⑴,借筹前席亦纵横。
从渠舌在犹能掉,四郡残黎半死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讽刺了某些将领的无能,揭露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前两句说将领们拿着象征权力的斧钺("仗钺"),却不懂分析敌情("料敌情"),整天研究些没用的学问("符离心学"),结果一事无成("竟何成")。就像现在某些领导,整天开会讲大道理,遇到实际问题却束手无策。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描写将领们的生活:三年都不做正经防御准备("包桑计"指防御工事),却突然说要打仗("扫萚声"指战事消息);平时在军营里踢球玩乐("蹋鞠"就是古代足球),装得很潇洒("倜傥");开会时又装模作样地出谋划策("借筹前席"指在领导面前献策)。这就像现在某些人,平时不干实事,汇报工作时却夸夸其谈。

最后两句最扎心:任凭这些人能说会道("舌在犹能掉"),可老百姓("四郡残黎")已经死伤过半了。就像现在某些地方,领导们说得天花乱坠,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却没人管。

全诗用生动的对比,把无能官员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最后落脚到民生疾苦,既有讽刺力度,又饱含对百姓的同情。这种借古讽今的写法,在今天看来依然发人深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