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①御制读史记诗(三首并注) 其二

昭昭齐鲁事,千载著良箴(齐鲁报政,可为箴规。)。
欲辨为邦体,先观布政心(为邦之否臧,系政之繁简。)。
变民非远略(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从简是徽音(太公曰:简其君臣礼,从其俗。)。
北面无馀意,诚因惠物深(周公曰: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比齐鲁两国的治国方式,探讨了为政之道的核心问题。全诗用大白话可以这样理解:

第一句说齐鲁两国的治国经验(就像山东地区的两个模范省份),千年来都是治国的好教材。诗人认为,要判断一个国家治理得好不好,关键看执政者的出发点——是真心为民,还是搞形式主义。

中间四句用"变民"和"从简"两种治国思路作对比:鲁国(伯禽)喜欢大搞改革,强行改变百姓习俗;齐国(姜太公)则主张简化礼节,尊重当地传统。这就像现在有些领导喜欢搞"一刀切"改革,而聪明的领导懂得因地制宜。

最后两句点明结局:鲁国后来反而要向齐国低头,根本原因在于齐国更懂得惠民。就像现在有些地方,表面工程搞得热闹,不如实实在在给百姓实惠来得长久。

全诗的精髓在于揭示了一个永恒道理:好的治国之道不在于表面功夫,而在于是否真正站在百姓角度思考。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提倡简政放权、尊重民意的执政智慧。这种古今相通的政治智慧,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夏竦

夏竦(985—1051年),字子乔,江州德安县(今江西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人。北宋时期大臣,世称夏文庄公、夏英公、夏郑公。著文集百卷、《策论》十三卷、《笺奏》三卷、《古文四声韵》五卷、《声韵图》一卷,其中:《文庄集》三十六卷等收入《四库全书》(节录自《永乐大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