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黄尊师西还九宫山
崔崔九宫山,翠蕤倚层青。
飞观峙后先,宸奎烂晶荧。
中有遁世翁,霞衣佩葱珩。
仙徒一万指,执简听使令。
年来遘兵燹,散走如流星。
翁独牵青牛,寻云自躬耕。
翠华幸江汉,扈从森幢旌。
俯伏黄鹤矶,再拜陈中情。
天日下照临,簪裳受馀荣。
今又奉玺书,翩然觐神京。
太官给珍膳,法酒双玉瓶。
祗因逢景运,重瞻泰阶平。
致使方外士,恩宠沾鸿灵。
一旦赋归欤,行裾逐云轻。
自言当弱冠,绿袍佐山城。
风露感末疾,离家炼黄宁。
药烹日月鼎,符参龙虎形。
经中气象昭,玄览极窈冥。
欲期起泥丸,翀飞出孩婴。
名花满皇都,春风语流莺。
景气非不饶,归思竟缠萦。
芳岁去如矢,逝彼日堪惊。
纯阳一销铄,重阴遂相乘。
余闻重自愧,颠毛类枯茎。
逐物尚役役,栖身亦㷀㷀。
幸有一寸丹,能与万化并。
何时滴秋露,相期注黄庭。
飞观峙后先,宸奎烂晶荧。
中有遁世翁,霞衣佩葱珩。
仙徒一万指,执简听使令。
年来遘兵燹,散走如流星。
翁独牵青牛,寻云自躬耕。
翠华幸江汉,扈从森幢旌。
俯伏黄鹤矶,再拜陈中情。
天日下照临,簪裳受馀荣。
今又奉玺书,翩然觐神京。
太官给珍膳,法酒双玉瓶。
祗因逢景运,重瞻泰阶平。
致使方外士,恩宠沾鸿灵。
一旦赋归欤,行裾逐云轻。
自言当弱冠,绿袍佐山城。
风露感末疾,离家炼黄宁。
药烹日月鼎,符参龙虎形。
经中气象昭,玄览极窈冥。
欲期起泥丸,翀飞出孩婴。
名花满皇都,春风语流莺。
景气非不饶,归思竟缠萦。
芳岁去如矢,逝彼日堪惊。
纯阳一销铄,重阴遂相乘。
余闻重自愧,颠毛类枯茎。
逐物尚役役,栖身亦㷀㷀。
幸有一寸丹,能与万化并。
何时滴秋露,相期注黄庭。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黄尊师的隐士从九宫山出发前往京城,最终又选择回归山林的故事。全诗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道家隐士的超脱与世俗荣耀之间的矛盾。
第一部分:九宫山的仙境(开头到“执简听使令”) 诗人用"崔崔"形容九宫山的高耸,用"翠蕤"描绘山间青翠的草木,营造出一个云雾缭绕的仙境。这里住着一位穿霞衣、佩玉饰的隐士(黄尊师),他有一万仙徒听从差遣,过着超然物外的生活。
第二部分:乱世中的坚守(“年来遘兵燹”到“寻云自躬耕”) 战乱爆发后,仙徒四散逃命,唯独黄尊师牵着青牛继续隐居耕作。这里用"流星"比喻逃散的人群,用"牵青牛"的典故(老子出关的意象)强调他的淡泊。
第三部分:短暂的世俗荣耀(“翠华幸江汉”到“恩宠沾鸿灵”) 皇帝南巡时,黄尊师出山拜见,受到重用。诗中描写了隆重的仪仗("森幢旌")、御赐的美酒佳肴("双玉瓶"),但他始终保持着方外之士的本色。
第四部分:回归本心的选择(“一旦赋归欤”到“归思竟缠萦”) 尽管京城繁华("名花满皇都"),黄尊师仍思念山林。诗人用"芳岁如箭"形容时光飞逝,用"纯阳销铄"暗示世俗生活消耗元气,最终他选择回到九宫山修炼。
第五部分:诗人的自省(最后八句) 诗人对比黄尊师的超脱,惭愧自己还在为俗事奔波("逐物役役")。但他也怀抱希望,期待有一天能像黄尊师一样修炼得道("一寸丹"指内丹,"注黄庭"指修道)。
核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黄尊师"出山-受宠-归隐"的经历,探讨了修道者如何在世俗诱惑中保持本心。诗人用仙境的宁静对比京城的喧嚣,用战乱的动荡反衬修道的永恒,最终表达了对道家超脱境界的向往。最打动人的是黄尊师面对荣华富贵时"春风语流莺"的淡然,和最终"行裾逐云轻"的潇洒回归。
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