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阔又略带寂寥的山水行旅图,同时暗含文人的风骨与人生感慨。
前两句写景:湍急的溪流撞击山石发出轰鸣,古老的大树高耸入云,山路蜿蜒盘旋。这里用"壮""盘"二字,既突出自然的力量感,又暗示旅途的艰险。
三四句转折抒情:诗人不抱怨风沙扑面的艰辛,反而说要让鱼鸟都认得读书人的装束。这里用"儒冠"象征文人身份,表达即使环境艰苦也要保持文人风骨的决心。
五六句借物抒怀:大雁传书却天遥路远,披着鹤羽大衣仍觉寒意袭人。通过"雁书""鹤氅"两个意象,既写旅途孤寂,又暗喻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最后两句以柳树作结:西汤亭下的柳树年复一年枯荣交替,却无人真正关注。这里柳树的"荣悴"暗喻人生起伏,而"有谁看"三字道出文人常有的一种孤独感——坚守品格却少人理解。
全诗妙在将山水之壮与文人之傲自然融合,既有"溪声壮"的豪迈,又有"识儒冠"的清高,最后落笔于柳树枯荣的淡淡惆怅,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在壮阔天地间独自前行的文人情怀。
谢肃
谢肃,字原功,浙江上虞人,生卒年不详。少与唐肃齐名,时称“会稽二肃”。 学问渊博,工于书法。元至正末,张士诚据吴,谢肃慨然入见献偃兵息民之策。明初,隐于乡里。洪武十九年(1386)举明经,授福建按察司佥事,后以事下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