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人在端午节(五月五日)这天,独自在外漂泊33年还没回家的愁苦心情。
开篇直接点明时间——端午节,但作者作为异乡客根本高兴不起来。33年没回家,这个数字让人感受到时间流逝的残酷。接着用两个生动的画面:挠头时发现白发又短又稀疏,树上只有一只黄鹂孤单地飞过,这两个细节特别打动人,把孤独衰老的感觉具象化了。
中间四句写他借酒消愁的无奈。说自己这样的衰老者只配喝点绿色米酒(绿醑),让老朋友别问他朝廷(丹闱)的事。这里能看出他仕途可能不顺,但更牵挂的是家中老母亲——最后两句坦白说:虽然知道高僧(开士)看重感情,但母亲的消息实在太少了。
全诗妙在把节日热闹与个人孤寂形成反差,用白发、孤鸟这些日常事物传递深沉情感。没有直接哭诉,但每个字都在说想家。特别是最后提到母亲,突然让前面的愁绪有了具体落脚点,原来33年未归最放不下的是亲情。这种克制而真挚的表达,反而比嚎啕大哭更让人共鸣。
丁复
元台州天台人,字仲容。仁宗延祐初游京师。被荐,不仕,放情诗酒。晚年侨居金陵。其诗自然俊逸,不事雕琢。有《桧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