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对比手法讽刺了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核心思想是:真正珍贵的东西在不同时代遭遇截然不同的对待。
前四句形成强烈对比:过去人们把美玉当宝贝时,昆仑山(产玉圣地)是普通人无法抵达的禁区;现在美玉被当作尘土般不值钱,昆仑山反而能随意进入中原了。这里"昆仑山"象征珍贵资源,用地理位置的变迁暗喻珍宝从稀缺到泛滥的过程。
后两句点破主题:当白玉都像尘土一样被轻视时,谁还会珍惜金银呢?诗人表面说玉,实际在感叹人心不古——当社会把真正的珍宝(可能指品德、才华等)都随意践踏时,整个社会的价值标准就彻底混乱了。
全诗妙在三个层次: 1. 用"玉价暴跌"这个具体现象作引子 2. 通过昆仑山"从禁地变通途"的意象变化,暗示资源过度开采导致贬值 3. 最终落脚到对社会拜金风气的批判,提醒人们不要本末倒置
这种批判放在今天依然适用,就像我们常感叹"真正的好东西没人欣赏,炒作的东西却被疯抢",诗人用玉石的故事,说出了永恒的世态观察。
刘驾
刘驾,唐(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司南,江东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与曹邺友善,俱工古风。邺先及第,不忍先归,待于长安。辛文房称其“诗多比兴含蓄,体无定规,兴尽即止,为时所宗。”(《唐才子传》卷七)其诗较有社会内容,如《反贾客乐》反映农民疾苦,《有感》抨击边将腐化,《弃妇》表现对被遗弃妇女的同情,都是晚唐较好的作品。《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有诗集一卷,《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八首,编为一卷。事迹见其《唐乐府十首序)) 、《唐摭言》卷四、《唐才子传》卷七。《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八首,编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