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四十首 其二十六 鲁两生

叔孙起朝仪,绵蕞习野外。
武夫悍将齐震服,高祖乃知皇帝贵。
嬴秦之仪岂堪羡,当年自诩识时变。
鲁两生,不肯行,高风千载尚可想,惜哉史册逸其名。
君不见,五百黄金不自有,圣人之名满人口。
叔孙面,不足称,弟子龌龊徒营营。
汉家儒宗让公首,先王大礼嗟更。
我所思,鲁两生。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汉朝初年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主角是叔孙通和两位不肯出山的鲁地儒生。

全诗用对比手法写了三类人: 1. 叔孙通——他为了讨好刘邦,在野外用茅草模拟朝廷礼仪,教武将们行礼。刘邦发现当皇帝这么威风后很高兴。诗人批评他学的是秦始皇那套浮夸礼仪,还自以为识时务。

2. 鲁地两位无名儒生——他们坚持原则,拒绝参与这种作秀。诗人特别赞赏他们,可惜史书没留下名字。就像真正的圣人不需要黄金装点,他们的高风亮节永远被人传颂。

3. 叔孙通的弟子们——诗人讽刺他们忙着钻营,品格低下。

最后诗人感叹:虽然叔孙通被称为"汉家儒宗",但真正值得尊敬的,是那两位坚持古礼、不肯妥协的无名儒生。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野外排练朝廷礼仪"这种生动画面,讽刺政治作秀 - 通过"留名"与"无名"的对比,揭示真正的高尚不需要名利装点 - 最后"我所思,鲁两生"的感叹,让读者自然联想到现实中那些默默坚守原则的人

诗人其实是在借古讽今:那些急着讨好当权者的人可能一时风光,但历史最终会记住的,是坚持真理的普通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