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采石
秋风宿兼葭,花落岩霜雪。
江山古兴废,荆棘垒出没。
水收凫雁声,夜静寒籁发。
渔舟自来去,笑语载明月。
诗形动笔墨,恨乏风雅骨。
谪仙为黄土,冢平名突兀。
句编天下口,千载字不灭。
人间比兴复,泉底魂魄悦。
坐诵姑熟语,酌酒当枣栗。
醉梦若可见,好句当须乞。
江山古兴废,荆棘垒出没。
水收凫雁声,夜静寒籁发。
渔舟自来去,笑语载明月。
诗形动笔墨,恨乏风雅骨。
谪仙为黄土,冢平名突兀。
句编天下口,千载字不灭。
人间比兴复,泉底魂魄悦。
坐诵姑熟语,酌酒当枣栗。
醉梦若可见,好句当须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在采石矶(李白墓所在地)的所见所感,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生动刻画,又饱含对诗仙李白的追思。全诗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前八句)是写景:秋风中的芦苇、岩石上如霜雪般的落花、寂静的江面上偶尔飞过的野鸭、月光下渔舟飘荡的笑语声...这些画面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营造出清冷空灵又带着人间烟火气的秋夜氛围。特别是"渔舟笑语载明月"这句,把欢快的渔歌和皎洁的月光融为一体,画面感极强。
第二层(中间八句)是怀古:诗人看到眼前景象,联想到长眠于此的李白。他用"冢平名突兀"这样强烈的对比——坟墓虽平但诗名永存,突出李白"句编天下口"的文学影响力。这里既有对李白诗歌不朽的赞叹,也流露出自己"恨乏风雅骨"的谦卑。
第三层(最后四句)是抒情:诗人以饮酒诵诗的方式与李白隔空对话,想象如果醉梦中能见到李白,一定要向他讨教写诗的诀窍。这种亦庄亦谐的结尾,既表达了对李白的敬仰,又展现了文人特有的浪漫情怀。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把萧瑟的秋景、千年的诗魂和现实的饮酒场景自然串联,让读者感受到文学穿越时空的力量。诗中"水收凫雁声"的静谧与"渔舟笑语"的热闹形成反差,"黄土冢"与"不朽诗名"构成对比,这种巧妙的艺术处理,让怀古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生活气息。
黄庶
宋洪州分宁人,字亚父。黄湜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历佐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后摄知康州。工诗。有《伐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