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房琯的历史人物,他平时名声很好,喜欢高谈阔论,把天下大事当作自己的责任。但真正让他带兵打仗时,却因为死板地采用过时的车战战术,又重用两个纸上谈兵的参谋(楫与秩),结果四万大军惨败,血流成河。
诗人通过这个案例表达了深刻的讽刺:
1. 空谈误国:房琯这类名士平时说得头头是道,关键时刻却派不上用场,说明光有理论没有实践能力很危险。
2. 用人不当:选错执行者(竖儒指没真本事的读书人)会酿成大祸。
3. 对比智慧:最后用诸葛亮作对比——真正的智者不会轻易行动,一旦出手必有把握,这和房琯的轻率形成鲜明反差。
全诗用惨烈的战争结果("流血成沟渠")冲击读者,提醒我们: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名声和言论,更要看实际能力。这对今天那些"纸上谈兵"的现象仍有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