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缠道 徭布

细擘娑罗,赛尽越绫瓯绮。认花纹、玲珑骰子。小时跳月春山里。

一幅文鸳,和著银彄系。

见红棉又开,个侬情思。似机中、阑干卐字。更不须、轻薄橦花絮,耐人饥处,也换桃花米。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锦缠道 徭布》是一首描写精美布料的诗词,通过对布料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其美丽和魅力。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通俗易懂的分析:

1. 起始两句“细擘娑罗,赛尽越绫瓯绮。”描述了布料的精细制作和美丽材质。“娑罗”可能指的是细致的花纹或图案,“越绫瓯绮”则可能代表了珍贵的布料,整句话的意思是说这种布料制作精细,美丽得可以赛过越地的绫和瓯地的绮。

2. “认花纹、玲珑骰子”进一步描绘了布料上的花纹,像玲珑的骰子一样精致。

3. “小时跳月春山里”可能是在描述作者童年时在春天山里玩耍的情景,也可能是在比喻布料的色彩和光泽如同春天的景色一般生动。

4. “一幅文鸳,和著银彄系”描述了布料上的图案,可能是一幅文鸳(一种水鸟)的图案,并且用银制的扣子系住。

5. “见红棉又开,个侬情思”中的“红棉又开”可能是在描述某个季节的景象,而“个侬情思”则可能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情感,也可能是指看到这样的布料引发的情感。

6. “似机中、阑干卐字”描述了布料上的图案仿佛是从织机中织出的复杂图案,可能是某种象征或符号。

7. “更不须、轻薄橦花絮”表达了对这种布料的赞美,不需要那些轻薄、华而不实的装饰。

8. “耐人饥处,也换桃花米”则可能表达了这种布料的实用性,即使在困难的时候也能像桃花米一样换取生活所需。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布料的细致描绘,展现其美丽、精致和实用性。作者可能想通过这首诗词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对某种情感、经历的回忆。整首诗词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樊增祥

樊增祥(1846—1931)清代官员、文学家。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别字樊山,号云门,晚号天琴老人,湖北省恩施市六角亭西正街梓潼巷人。光绪进士,历任渭南知县、陕西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辛亥革命爆发,避居沪上。袁世凯执政时,官参政院参政。曾师事张之洞、李慈铭,为同光派的重要诗人,诗作艳俗,有“樊美人”之称,又擅骈文,死后遗诗三万余首,并著有上百万言的骈文,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高产诗人。著有《樊山全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