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上人游京师欲言禅林弊事甫入国门若使之去者昌余里人幼岁留吴东郡遗老及颖秀自异者多处其地以予所识闻若承天了天平恩穹窿林开元茂皆可依止遂各一诗以问讯虎丘永从游尤久闻其谢世末为一章以悼六首 其六
山人归去意何如,八尺方床自卷舒。
侧岸采茶敲石火,隔峰剪竹溜清渠。
碧潭印月菱花镜,白雁横空贝叶书。
后日相寻定何处?不于吴下即康庐。
侧岸采茶敲石火,隔峰剪竹溜清渠。
碧潭印月菱花镜,白雁横空贝叶书。
后日相寻定何处?不于吴下即康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山人)离开繁华都市回归自然的闲适生活,充满了山水田园的宁静美感。
前两句写山人离开京城后自由自在的生活——八尺大床随意躺卧,暗示无拘无束的状态。接着用采茶生火、隔山引水两个生活细节,展现山居的质朴乐趣:在溪岸边敲石取火煮茶,隔着山岭引清泉灌溉,都是充满野趣的山中日常。
五六句转入更诗意的画面:碧绿深潭倒映月光像面镜子,白雁飞过天空如同佛经上的文字。这两个比喻既写实又空灵,把自然景物与禅意联系起来。最后诗人设问:将来要去哪里寻访这位隐士呢?答案不是苏州(吴下)就是庐山(康庐),这两个地方都是当时著名的隐逸之地。
全诗通过采茶、剪竹、潭影、飞雁等意象,层层递进地构建出一个远离尘嚣的隐逸世界。最妙的是最后留下开放式的结尾,让读者自行想象这位山人云游四方的逍遥生活,余韵悠长。诗中"石火""贝叶书"等细节既真实又有禅意,展现了宋代文人追求"生活即修行"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