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富贵与凄凉,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前两句写富贵人家年年施舍粮食,连偷鸡摸狗的人都受过恩惠,暗指逝者生前乐善好施。但紧接着笔锋一转,说如今逝者已葬入玉棺升天,却再没有红颜知己在黄昏为他哭泣,形成强烈反差。
中间四句写诗人寻找逝者生活痕迹的孤独身影:他在长满青苔的旧居徘徊,想用梅花召唤逝者的灵魂,既浪漫又心酸。最后两句是深沉的担忧:怕千年之后,逝者的坟头不长出高洁的兰草,反而长满荆棘,暗喻害怕后人遗忘这位品德高尚的人。
全诗用"粟"与"荆棘"、"红粉"与"黄昏"、"梅花"与"苔藓"等意象的鲜明对比,把对友人的追忆写得既具体又深刻。最打动人的是那份穿越时空的牵挂——不仅怀念逝者生前的善举,更担忧他死后能否永远被铭记。这种超越生死的友情,让诗歌在哀伤中透着温暖的力量。
释善珍
释善珍(一一九四~一二七七《续补高僧传》作生绍兴甲寅,卒嘉定丁丑,误提前了一个甲子),字藏叟,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东)人,俗姓吕。年十三落发,十六游方,至杭,受具足戒。谒妙峰善公于灵隐,入室悟旨。历住里之光孝、承天,安吉之思溪圆觉、福之雪峰等寺。后诏移四明之育王、临安之径山。端宗景炎二年五月示寂,年八十四。有《藏叟摘稿》二卷。事见《补续高僧传》卷一一、《续灯正统》卷一一。释善珍诗,以日本宽文十二年藤田六兵卫刊本(藏日本内阁文库)为底本,编为一卷。